中國買家正在改變全球藝術市場格局,中國 買家 藝術 市場
在紐約,在倫敦,或是在巴黎的街頭,西方人見到中國面孔的第一反應總是:“Rich man”,這樣的場景不僅出現在旅游景點,更出現在藝博會、拍賣場上。
自然,對“中國人有錢”的印象并非一貫有之。
特別在藝術市場上,多少年前,世界還聽不到中國的聲音。直到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爾后的一兩年是經濟蕭條的當口,西方藝術市場全面回落,藝術品購買力嚴重不足。正是那時,中國藝術品市場逆勢上揚,全面爆發,中國藝術市場進入億元時代,并開始在全球發聲。
國際市場為中國買家打開VIP通道
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中國藝術市場的逆勢上漲讓低迷中的西方人集體傻眼。緊跟著,法國藝術資訊公司Artprice在2011年給出一個驚人的數字:2010年中國拍賣行創下8.3億美元的銷售額。這幾年陸續而來的報告盡管數字各不相同,但告訴我們的結論卻是相同的――全球藝術市場的東移、中國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重鎮。
放眼國內宏觀經濟的發展,這幾年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國內經濟企穩,資本隨行就市,中國藝術品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界的投資熱點,另一方面,中國市場成為各大經濟體競相爭奪之地。
“最簡單最直觀的變化是,以前蘇富比[微博]、佳士得的拍賣不講中文,更不會講廣東話,現在進場的中國人多了,就算是他們的西方拍賣師,也要報中文。”常年處于全球拍賣一線的書畫收藏家朱紹良告訴記者,“以前也沒有中文電話競投,現在都安排了中文競投,還為中國人設置了最新的支付方式――銀聯卡。”
上個月剛從紐約回來的北京華辰拍賣董事長甘學軍也有同感:“3月在佳士得拍賣場的時候,看到的都是中國人,買家很多是中國人,佳士得差不多配置了整個東方部員工,全是中國人,還聘請了臨時的中國人來服務,包括翻譯、禮儀引領、商業習慣等。”
中國藝術品成為國際市場必備貨
億元時代正在告訴全球:中國人有錢。觀想藝術中心創始人、收藏家徐政夫認為:“2008年中國的逆勢上漲造成的最大影響,是原本在海外的中國藝術品紛紛被拿出來,因為有好的價錢,過去大多數好的藝術品都在國外,現在大家又愿意高價錢買回來。”
的確,回看近幾年的藝術市場,中國買家在全球拍場頻頻舉牌,世界通過他們來認識中國藝術市場。而與此同時,中國買家特別鐘情于中國藝術品,尤愛海外回流文物的特點被國際市場瞄準。
在紐約,“亞洲藝術周”幾乎等于“中國藝術品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品幾乎是邊緣展現,在最終的成交統計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在巴黎,人們干脆將“亞洲藝術周”叫做“中國藝術周”,你基本上不需要說法語或英語,四處都是中國人。
在倫敦,最頂尖的藝術品買家查爾斯?薩奇從2011年開始在他的新畫廊里展出中國藝術作品,他還為自己的網上畫廊配了中文網頁。在倫敦和中國香港,很多連鎖店的劇院畫廊在幾年前根本不賣中國繪畫,而現在也在四處找專家,搜集中國作品。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公司都在各自主要的拍賣會上增加了中國藝術品的份額。
無論是在倫敦、紐約,還是在阿姆斯特丹,中國藝術品都是當地國際拍賣會上最受關注的一部分。
中國給全球藝術市場格局帶來改變
“西方人關心兩樣東西,一是過去經營東方藝術品的這些人,他們希望把他們手上的東方藝術品賣到中國來,因為中國人現在有錢;另一個是他們要把西方藝術品推介到中國來,理所當然的是,中國藝術品在西方并不是主流。”甘學軍分析到。
2013年11月,大連萬達[微博]集團在紐約佳士得夜場以1.72億元人民幣(6.2085, 0.0030, 0.05%)拿下畢加索名作《兩個小孩》;2014年11月,華誼董事長王中軍在紐約蘇富比上舉下凡高靜物《雛菊與罌粟花》,斥資3.77億元。
這是比中國藝術品賣出億元高價更能挑動西方人神經的事情――中國人不但有錢,還愿意花錢買西方主流藝術品!
無論王健林還是王中軍,盡管看上去買西方藝術品只是個別現象,但這對西方藝術市場產生的影響是指標性的,這甚至為全球藝術市場格局帶來改變。
我們可以看到,在近兩年的中國藝博會和拍賣會上,西方畫廊或拍賣行哪怕突破中國海關的重重阻礙和高額的稅務,也要帶著他們的藝術品擠進中國。前不久,佳士得將一張估價8.7億元人民幣的畢加索名作《阿爾及爾女人(O版)》帶到香港地區展出,盡管帶不進內地,作品也終將在紐約佳士得上拍,但在香港地區展出的目的無不針對內地買家。
“買西方藝術品,這種現象將來肯定會增加,”徐政夫分析道,“拍賣公司現在已經收不到貨,迫于找不到好的中國古董的壓力,加上歐洲和美國經濟放緩,他們拋出的時間,是中國買家接手的時候。”
“西方人最期盼的并不是中國藝術品價位的提升,而是西方的藝術品也能被中國人接受,這也是西方人最焦慮的地方。眼下這么大一個市場,怎能沒有西方藝術品的立足之地?”甘學軍告訴記者,“內地海關阻礙特別大,但他們哪怕肩扛手提也要參與中國市場的開發,哪怕是先到中國香港,再慢慢打進來,動力和決心越來越大。”
2014年,巴塞爾藝博會稱,其擁有者MCH集團已經完成了對巴塞爾香港剩余的40%股份的收購。而在2011年,巴塞爾藝博會已經從亞洲藝術展手中收購了巴塞爾香港60%的股份,并將其從ART HK更名為巴塞爾香港。時隔三年,這一收購的完成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他們對中國市場的正確判斷。
但過多的資本和海外力量的進入,也讓徐政夫開始擔心:“太多的畫廊和博覽會進來,代理中國的藝術家和藝術品,有一種兵臨城下的感覺,大量的資金涌入,最優秀的幾十個藝術家全被國外畫廊代理,我們將來的話語權在哪里?”
從中國買家去國際市場買回中國藝術品,到中國人開始高調購買西方主流藝術品,再到中國藝術品經紀人參加巴塞爾、威尼斯、亞洲藝術周等活動,這些群體都在一步步給國際市場秩序和格局帶來新的變化。
“土豪”卻被見人下菜
凡是新生的,都是急躁的,急于突圍,急于發聲。
中國買家(或者中國買家口袋里的錢)成為2008年以后中國對世界藝術市場影響最大的元素。國際市場仿佛一夜之間為中國買家開通VIP,西方不再像過去那樣看待中國買家,中國買家的地位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在全球市場為中國買家點頭哈腰的背后,仍然默默地送出兩個字:“土豪”。朱紹良難免感慨:“中國買家覺得很自豪,其實不是,要想清楚的是,他們只是想賺你的錢,中國人對競買文化不了解,卻又最喜歡競買,出現嗓門大、大一口、舉出不放等現象,盡管你很有錢,也買了很多東西,但是人家從骨子里還是瞧不起你,這是肯定的,我們要提高自己的素質,也不要被人忽悠,自己還要對藝術品了解,要不然人還是送你兩字:土豪。”
“土豪”并非新鮮事,只是中國收藏圈也納悶,英國人發財稱之為紳士,美國人發財稱之為托拉斯,日本人發財稱之為財閥,唯獨中國人發財后被叫做土豪。
“這是多大的歧視,”甘學軍表示認同,“中國人在拍賣市場上哄抬價格,對藝術品的炒作態度,或許是國際同行不敢茍同的。我在日本看一場拍賣,除了拍賣師都是中國人,我問日本同行,日本的拍賣會為什么沒有日本人參加,他們說那是你們中國人的游戲。”
“中國人的游戲”,他們不理解也不認可,卻當成掏中國買家口袋里錢的砝碼,同樣被國際市場拿捏住的,還有中國人狹隘的民族主義所造成的不理智。見人下菜碟的“潛規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日本的藏家和行家,看到中國買家去了,都會開一個毫無道理的天價,對我們專業人士來說,覺得毫無道理也不禮貌,但對于一些中國人來說,他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甘學軍告訴記者。
“見人下菜碟當然有,中國買家的心態最適合拍賣這個游戲。其實在國外,一級市場的交易量是二級市場的數倍,另外,畫廊的保真程度比拍賣行嚴格得多,中國人一定要學會去畫廊買便宜東西,不要總覺得去拍賣行買東西很威風。”朱紹良更是一語中的。
中國藝術創作動向成為市場追蹤指標
與此同時,另一個群體也在對西方產生悄然影響,那就是中國藝術家。因為市場的烘托,中國藝術家已經成為國際藝術界和藝術市場特別關注的群體,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動向是國際市場和收藏界觀察和研究的重點之一。
在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以及波士頓博物館,顯著的地方都能輕易看到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部分過去展出的中國出土文物等,早被中國當代藝術代替,徐冰、谷文達等中國藝術家成為西方指標性博物館的座上客。
無可厚非的是,除了中國藝術家自身作品的重要性外,市場的推動自然牽引著學術的研究和關注,凡是在國際上對藝術市場有比較權威涉獵的,不關注中國藝術仿佛說不過去,這也體現了中國對世界藝術格局的影響,而牽引這個影響的核心動力就是市場。
被認為最具綜合才華的當代藝壇中堅力量,藝術家王邁認為這幾年最為直觀的變化是:“不太用看強勢文化所屬國家的臉色了,中國在現代性的構建中要建立自己的文化邏輯,從美術館的公共化影響力和收藏系統,再到民間畫廊及相關文化資本,以及藝術家的創作跨度都要建立自己的觀念和邏輯,大國綜合實力正是話語權的保障吧。”
下一篇:五月紐約拍賣大戰:梵高畢加索杰作輪番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