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四季第40期拍賣會即將舉槌,嘉德拍賣 嘉德四季 拍賣
中國嘉德2014年收官拍賣――嘉德四季第40期拍賣會,將于12月17日至19日預展,20日至21日舉槌,展拍地點均為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本次拍賣共匯集“遺珠拾珀――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當代及近現代書畫”、“中國古代書畫”、“瓷器”、“玉器?工藝品”五大專近3000件文物藝術品,亮點頻現,精彩紛呈。
【中國書畫】
本期書畫部分,秉承了嘉德四季一貫之風格,學術性與趣味性并重,共精心遴選1400余件作品,分屬近現代、當代、古代三大版塊,歡迎廣大藏家鑒賞。
遺珠拾珀
本次“遺珠拾珀”同一藏家藏品專題共有作品200余件,各具特色,或為同一上款作品,如陳叔亮先生上款的多家力作,盡顯友誼之情;或為同一藝術家作品,如趙樹博先生夥藏董壽平先生作品。當然,藏家入藏各有所本,并非一旨二律所能涵蓋,因此“遺珠拾珀”專題歷來精彩紛呈,獲得新老藏家追捧。
黃永玉 虬梅報春
黃永玉《虬梅報春》用酣暢淋漓的筆墨展現梅花的冷逸、繁盛、峻峭,把梅花民族精神的審美寓意與現代美術的裝飾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董壽平《紅梅報春》則疏密有度,濃淡有致,更專注梅花的雅潔馨香。黃胄《載歌載舞》人物刻畫準確,表情自然,熱情洋溢,用筆瀟灑,情態豐滿,足見大師的速寫功力。
汪氏作品擷珍
本次與汪氏作品的結緣既是運氣的偶然,亦是勤勉的必然,細品慢研,近乎失之交臂而不失的快慰足以讓快節奏的辛勞征集得以短暫的紓解。所謂“天下汪氏出徽州”,汪氏一族自古便是徽州望族,自唐越國公汪華始,即名人輩出,多以越國公后人自封,機緣所至,得此專題七十件作品,囊括汪士慎、汪士f、汪承霈、汪葑、汪恭、汪梅鼎、汪采白、汪洛年等,皆為徽州汪氏一門,作品經由汪氏后人汪瑩珍藏。汪瑩,字楚生,早年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后任教于保定軍官學校。民國后出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武官,官至國民革軍中將。其父汪鴻庭先后做過清朝提督、欽差大臣、湖北漢陽兵工廠督辦,及歐洲諸國公使,官至一品。所藏作品多為汪氏先輩遺存墨跡和族親交游所贈佳作,署楚生及其家人上款作品亦不為少數,經由汪瑩悉心考究題注,收藏脈絡清晰明了。
《蘭亭序》的文書俱佳,所傳達出文人士大夫的高緲的精神追求,高逸的藝術品位,平等的交友情誼和豁達的人生態度為后學之人所研習膜拜,蘭亭之意,更是藝術境界和人文修養的象征。汪氏名人亦有蘭亭作品傳承,汪士f《行書蘭亭序冊》書法墨跡瘦勁挺拔,疏朗有致,分間布白分寸均衡,點畫波瀾翻飛,成竹在胸,筆筆送到;汪恭《臨蘭亭序冊》結字端言穩妥,結構緊密內斂,用筆規矩嚴謹而自然平和;所謂“帖叫人看,不叫人摹”,二者同為帖出,而又各具特色,各領風騷。
汪采白《采筆絕妙冊》原由秋浦許俊人擬集資用五色版精印成書,公諸同好,然詎造事變,未觀闕成。更不幸者所寄存行d,悉毀于火。此兩本畫稿無意于破屋殘叢中偶得,人物花鳥無不逼真,山水林泉清間幽曠,石老而潤,水淡而明,松偃龍蛇,竹藏風雨,山腳入水澄清,水源耒脈分曉,運筆蒼勁迥異,時流隨意涂鴉,各盡其妙。扇面百稿取法極多,琳瑯滿目,變化莫測。閑來展玩,悅目賞心,畫筆之工非細玩不能得其真味。洵屬稀世,至可寶貴。
汪士慎《小楷書冊》、汪承霈《臨多寶塔碑冊》、汪成谷《設色山水冊》、汪梅鼎《書畫四屏》等皆是古代書畫傳承有序,名家入藏的難覓佳品,自會受到古畫藏家的競相選藏,為此期古代書畫部分又增一亮點。
黃胄 載歌載舞
近現代書畫
近現代書畫歷來都是拍賣市場的重頭版塊。畫家、作品數量、層次以及題材等的豐富,讓不同審美趣味、入藏雅好和資金實力的藏家在此總有所獲。由于目前市場處于相對的平穩期,我們此次征集亦做了相應的調整,以小而精,趣而雅的作品為主打。
本場精選近800件近現代書家、畫家作品,京津齊白石、李可染、陳半丁、王雪濤、許麟廬、田世光,海派吳昌碩、吳湖帆、謝稚柳、劉旦宅、程十發、關良、唐云,浙派黃賓虹、陸儼少,金陵傅抱石、錢松恰⑺撾鬧巍⑽鶴銜酢⒊麓笥穡長安黃胄、董壽平、趙振川,嶺南趙少昂、黃幻吾、歐豪年,以及渡臺張大千、溥儒、黃君璧、于右任等均有作品呈現。
田世光 朝暉
田世光《朝暉》造型嚴謹、色彩富麗,為新加波著名藏家周穎南先生舊藏;同為“嘉禮”上款之吳昌碩《篆書七言聯》、曾熙《楷書五言聯》、何維樸《楷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等楹聯作品,皆為近現代書畫名家的雅致之作,極富收藏價值,是入藏首選。
當代書畫
近兩年,書畫市場的當代部分已逐漸趨于成熟,我們在當代作品的征集中,繼續秉承“準、精、新”的原則選擇作品,在穩保成熟拍場畫家份額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當代水墨新生力量,推陳出新,架構出老、中、青畫家同臺呈展的當代水墨完整面貌。盧沉、周思聰、張仃、楊延文、徐希、石虎、王明明、龍瑞、江宏偉、薛亮、彭先誠、于水、吳浩等均有作品參拍。
劉寶純《松云飛瀑》為丈二巨制,寶純先生雖生于黃海之濱,卻成長于泰山之麓,深為泰山的壯麗和豐富的內涵所折服,對泰山有深沉的向往和濃郁的情愫,多次登臨泰山寫生和采風,對泰山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了然于胸,提筆即能信手拈來。此幅所繪泰山層巖巍峨,磐石橫空,蒼松翠柏勁健挺拔,飛流直下的山泉瀑布和閑適翱翔的白鶴、雀躍奔騰的山羊互襯互映,相得益彰。畫面處處張揚著蒼森勁碩的筆墨氣勢,亦飽含著悠遠凝重的文化神韻,實是畫家鴻篇巨制的典型作品。
江宏偉《荷塘秀色》構圖精準、筆精墨妙、工致典雅,飽滿的蓮蓬,綻放的紅荷,蔥郁的荷葉,間以秀逸的蘆草,營造出幽深靜謐的美感和古樸超然的意境。點題“莫引西風動,紅夜不耐秋”,即增強了畫面時間感,又賦予靜謐的畫面以靈動意蘊。
于水作為“晚成”于拍賣市場的新文人畫家,晚來居上,越來越受藏家的關愛和追捧。本場所選《撫琴圖》繪假山庭院里佳麗集游,或觀梅輕彈,或執扇、執書翩翩漫步,亦或含顰對賞,畫中麗人皆薄袖朱唇,秀而不媚,艷而不嬌,一笑一顰間令賞者恍若時空紛亂,裙衩羅帶隨風而下,緩至眼前。畫面兼工帶寫,既規范又浪漫,逸趣、水墨味十足,顯現出一種出塵的悠然。這正是現代賞者所追尋的。
古代書畫
古代書畫收藏應該是最為勤苦和最具軼趣的。“稀”、“精”、“缺”是古代書畫的入藏標準,作品的稀缺性和鑒定的局限性往往把很多古代書畫的熱衷者拒之門外,為入得心儀之物,古畫藏家往往要付出比近現代作品收藏更多的精力進行考證,所以傳承有序的古代作品自然會受到藏家的熱捧,若是再經名人雅士收藏,更是錦上添花。
姜宸英《行書冊》經著名的碑帖收藏家和鑒賞家戚叔玉先生收藏,戚先生畢生從事碑帖收集和研究,收藏既精且豐,宋拓《圣教序》、《九成宮》甚精,舊拓《宋高靈廟碑》則是國內最好的拓本,《十鐘山房印舉》、《十六金符齋印存》系稀有之珍品。此冊姜宸英行書作品,書寫流暢,結體妍麗秀俊,用墨枯濕得宜,給人以輕快明麗的觀感,是姜氏合力之作。
文征明《行書詩卷》書寫精熟,行氣如虹,紙墨間沉淀的歷史氣息也相當醇厚,在古代書畫市場頗有寒意的時候,這件作品無疑帶來了暖陽,值得廣大古代書畫愛好者斟酌品玩。
【瓷器工藝品】
本次瓷器工藝品為藏家們甄選出1400余件珍玩佳器,分“瓷器”、“玉器?工藝品”兩大專場呈現,歡迎廣大藏家鑒賞品玩。
明清官窯瓷器
此次“瓷器”專場為大家呈現各類瓷器佳品500余件,其中制作規整統一的官窯瓷器自然備受追捧,而制作精細的民窯嘉器也越來越值得珍視。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明空白期青花梅瓶、明末清初轉變期的青花、五彩瓷器、清早期單色釉精品、晚晴民國瓷器精品等,其制作精巧不輸官窯之物,紋飾描畫更是大膽巧妙,頗具新意,蘊含普通官窯瓷器無法比擬之魅力,頗為珍貴。
明崇禎 青花加官進爵圖缸
官窯瓷器向來被視為收藏的重點,也成為眾藏家收藏爭搶之熱點。清代官窯瓷器中又尤以雍正、乾隆二朝之物頗為精巧,備受推崇;嘉慶、道光之物繼承發揚,亦受喜愛。此次“瓷器”專場中推出一批雍乾嘉道的官窯佳品,以供諸家甄選。這其中“清雍正天藍釉盤一對”堪稱本場魁首,釉色清新淡雅,與此清冬季節最是相宜。明代部分,永宣、成化之物尤為重要,本場中“明永樂龍泉窯折枝花果紋雞心碗”、“明宣德紅釉盤”和“明成化青花如意花卉紋小盤”等堪稱佳品,尤其值得珍視。
“清雍正?天藍釉盤一對”,盤敞口弧壁,下承圈足,造型簡潔端莊,器物胎體薄厚均勻,底足修飾渾圓規整,體現出雍正朝高超的制器水準。盤內壁及足內施白釉,釉面光潔滋潤,罕有瑕疵,外壁通施天藍釉,釉層勻凈,釉色靜謐,宛若秋日晴空,因燒造時釉汁略有流動。盤整體釉色自上而下漸深,如藍天有遠近之別。盤底心雙圈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款識字體端正雋秀,為雍正御窯瓷典型書款字體。
天藍釉是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屬于藍釉的一種,因其鈷含量低于1%,所以釉色淺淡,呈現天空之色,故名天藍釉。天藍釉的創燒時代目前尚有爭議,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雖出土有宣德款天藍釉器物殘片,但其釉色不純,且從未見實物傳世,故或為燒制霽藍釉所產生的次品。目前所見技術較為成熟的天藍釉器物出現于清代康熙時期,燒造時間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其后漸趨斷絕,且其數量極少,相比其他顏色釉可稱鳳毛麟角。康熙天藍釉器物釉色淺藍,瑩潤素雅,多見梅瓶、水洗等小件陳設或文房器,是為熙朝瓷作之無上珍品。雍正時期天藍釉在前朝基礎上技術更為純熟,其色調更趨淡雅,釉質勻凈平整,代表了有清一代制瓷業的最高水準,其品質為后世難以企及。本品即為雍正朝同類器之佼佼者,其造型,釉色及款識均時代特征明顯,且為成對流傳,歷近三百年流傳而完好無損,實乃一大幸事。
“清雍正?仿成化青花纏枝花卉紋杯”,口沿微微外撇,弧腹圈足,整體曲線柔和,以拇指食指環握,恰好握住杯體大半,手感舒適,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杯胎體凈白晶瑩,輕薄異常,迎光而視,內外壁紋飾均躍然于杯壁之上,其胎體之薄,可見一斑。小杯釉汁滋潤如玉,罕有瑕疵,通體以青花描繪,色澤淡雅靜謐,外壁繪制纏枝蓮花與變體菊花紋,內壁間飾團花五朵,里心則繪?輪狀花卉紋,整器青花色澤與紋飾內容均與成化器相同。杯外底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字體端莊秀麗,流暢大氣,為標準的蠅頭小楷。
雍正朝的瓷器作品正如世宗皇帝本人的氣質,既有別于康熙窯的粗獷大氣,又有別于乾隆窯的精工巧思,它們外表看似樸實,但卻完美無瑕,盡善盡美,精華內斂,頗具風骨。特別是這一時期的仿古瓷,更是代表了雍正朝瓷器燒造的最高水平,而雍正帝本人尤其喜愛秀雅清逸的成化瓷器,在清宮造辦處檔案中,有多處他下令以成化瓷為范本進行瓷器制作的記載,此小杯即為這類作品的杰出代表,其細膩潔白的胎體,淡雅恬靜的色澤,相比成化器均有過之而無不及,青出于藍而更勝于藍。
“清道光?粉彩蓮瓣蓋碗”以蓮花為造型,口沿與圈足飾金彩,以仿銅胎。蓋中心飾蓮心,金彩寶珠形鈕,周圍飾以粉彩蓮瓣,瓣下露荷葉;碗內施白釉,外壁口沿繪蓮蕊紋,腹部繪三重蓮瓣,粉彩仰蓮相互映襯,圈足繪成蓮柄式,以精細的紋飾描繪蓮瓣筋脈,繪工精細。外底心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款識工整。
此類器物為有清一代頗具特色的官窯嘉物,其顏色嬌艷,形制獨特,盡顯宮廷皇家之氣派,其設計源于康熙銅胎畫琺瑯器物,堪稱道光御窯佳作,為罕見的官窯茶具,且品相良好,收藏價值極高。
“清乾隆?爐鈞釉燈籠瓶”口外撇,短頸,筒形腹,下承圈足,造型穩重敦實,因形似燈籠而得名。瓶腹部兩側堆貼瓶狀雙耳,仿若燈籠穗,構思新穎,別出心裁。外底心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先印款,而后上釉,會有款識不清晰的狀況,亦成為此類器物的特征。瓶通體施爐鈞釉,釉彩自然流淌,藍、紫等色交織熔融,極盡變幻之能事,實為一件時代特征鮮明的乾隆朝爐鈞釉器代表作。
爐鈞釉始燒于雍正朝,以爐內低溫仿鈞釉而得名,是清代單色釉中別具特色的高貴品種。燈籠瓶為爐鈞釉器物的特有造型之一,流行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其中尤以乾隆作品水平為高。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及上海文物商店、瑞士玫茵堂等著名文物機構和私人收藏均有與本品類似的乾隆朝爐鈞釉燈籠瓶珍藏,足見其備受青睞。乾隆朝爐鈞釉往往以藍色為主,本品則紅色居多,其特征更似雍正同類器,甚是少見。
瓷玩雅趣
制作規整統一的官窯瓷器自然備受追捧,而制作精細的民窯嘉器也越來越值得珍視。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明空白期青花梅瓶、明末清初轉變期的青花、五彩瓷器、清早期單色釉精品、晚晴民國瓷器精品等,其制作精巧不輸官窯之物,紋飾描畫更是大膽巧妙,頗具新意,蘊含普通官窯瓷器無法比擬之魅力,頗為珍貴。
“明崇禎?青花加官進爵圖缸”唇口寬沿,圓弧腹下斂,胎體緊致,除底足外通體施白釉,釉色瑩潤,腹部以青花繪加官進爵圖,畫面正中亭閣垂柳下一人著官服而立,一手扶帶板,寬衣大袖隨風搖擺,顯得神采奕奕,身后侍從或舉扇、或持冊頁,迎面二小廝,一人托冠帽,一人托爵杯,寓意“加官進爵”,是為明崇禎時期較為典型和常見的吉祥紋飾。人物描繪動作輕盈,神態生動,頗具轉變期人物描繪的特征,地上“V”字地紋,魚卵狀葉片,山石間括號狀祥云,介字點葉片,蕉葉山石旁之椿葉點,中莖留白的蕉葉等都是崇禎時期典型標準的要素,于此器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清中期 白玉太獅少獅鈕爐
明晚器官窯已經停燒,給民窯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機遇,從大量明晚器瓷器實物來看,不乏精品遠超嘉萬官窯之物。晚明文人階層介入手工業的生產,促使各類手工業制品步入一個興盛期,民窯燒造亦是如此,同時還促使內銷民窯瓷器繪畫上增添幾分文人品味。本品便為此中佳作,繪畫筆意豐富,皴法靈動自然,人物描繪簡約而不失細膩,另外青花發色濃艷,渲染恰當,實為一件崇禎青花瓷器之珍品,頗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實為研究、賞玩、珍藏的不二選擇。
“清順治?青花五彩人物詩文筒瓶”所提詩文描繪場景頗具畫意,歷來常被引用。成書于宋理宗淳十二年的《五燈會元》卷十九中有“九十春光已過半,養花天氣正融和。海棠枝上鶯聲好,道與時流見得么?然雖如是,且透聲透色一句作么生道?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或為最早見此聯詩句,后于元明的詩詞、小說中常有引用。如元代石君寶作雜劇《李亞仙花酒曲江池》第一折中有詩“家家無火桃噴火,處處無煙柳吐煙。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明代洪編印的《清平堂話本?西湖三塔記》中更是有頗為相似詩句“家家禁火花含火,處處藏煙柳吐煙。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水滸全傳》第一百零一回亦引用此詩“上苑花開堤柳眼,游人隊里雜嬋娟。金勒馬嘶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綜上所述,可知此聯詩句所描繪應為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結合畫中男女相望的場景,頗為契合。本品彩料發色,紋飾描繪頗具清順治時期的時代特征,這種詩畫相結合的做法也為當時所流行,同時本品所選故事、詩文又十分獨特,較為罕見,加之其描繪精細又遠超同類,實為這一時期的瓷器嘉作,收藏價值極高。
清雍正 天藍釉盤一對
“清康熙?五彩五子折桂三星圖鳳尾尊”口外侈,束頸,弧腹下收,承接二層臺圈足,胎體緊致、厚重,通施白釉,釉色白潤,口沿下、頸腹相交處、近底處具有紅綠彩錦紋相隔,脛部有變形蓮瓣紋,外壁分別于頸部和腹部以五彩繪制五子折桂圖和三星報喜圖,五子折桂圖于洞石怪柏和庭院之間繪衣著各異公子五位,均手持桂枝,寓意折桂登科;三星報喜圖松柏之下,福星持如意,祿星持笏板,壽星捧壽桃,間有童子四位,或戴金冠,或持彩旗,或玩風車,形態各異,靈動活潑,其中壽星額頗碩大,十分醒目突出,兩幅飽含吉祥寓意的畫面繪制精細,筆觸自然,用彩協調,十分難得。
康熙五彩在歷史上頗為著名,以其色彩絢麗、繪畫精湛、種類豐富著稱。本尊畫工細致精麗,生動傳神,一掃明末粗率畫風,施彩勻薄的弱點,其彩料發色特征明顯。人物繪畫精細,具有十分典型的康熙時期的人物紋飾特征,形象高大,面部輪廓線很細致,有淺淡渲染,顯得更加靈動立體,加之本品器型規整,體量碩大,且為名門藏品,實為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玉器工藝品
此次“玉器工藝品”專場為大家帶來玉器、工藝品共計900余件,品類豐富,包括玉器、文房清玩、木器、銅器等,值得關注。玉器部分,既有體量較大之蓋爐、筆筒等,又不乏牌佩小件,其中“清中期白玉太獅少獅鈕爐”為本場封面,體量碩大,選材尚佳,頗為珍貴。工藝品部分銅佛造像、文房清玩、銅器、漆木器、織繡等眾多門類佳品薈萃。其中“十五―十六世紀銅堪欽確貝桑波尊者像”題材少見,制作樸雅,頗為珍貴。文房部分,來源日本同一私人舊藏的一批硯臺石品極佳,且多有著錄來源,值得收藏。
“清中期?白玉太獅少獅鈕爐”白玉為材,整料圓雕而成,爐身盤口,口沿內挖一道,豐肩弧腹,圓弧底,雙耳雕呈獅耳銜環,下承三足,為獅首下出三圓足,足跟隨圜底向下,形態敦實可愛。蓋與爐身子母口相銜,接合緊密無隙,蓋隆起若臺,其上圓雕太獅少獅,太獅顧盼環繞,少獅前爪置于太獅背上,首尾相對,相顧而望,神態靈動。整器除鈕、耳及足外,余部均光素,不見雕痕,掏膛規整,拋光極好,各方銜接得體,渾若天成,平整細致光滑如鏡的打磨技藝盡顯美玉天姿,昭示出技藝的高超精湛。此塊玉料體積較大,質量上乘,遠觀有寶光盈盈,近觸則溫潤有加,如凝脂般瑩潔通透,泛柔潤之光澤。
自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統一回疆,在伊犁設置將軍府,駐扎八旗軍隊,才從根本上解決玉料短缺的問題,自此中國玉雕迎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蓋爐作為文房清供之物,頗受有清一代文人士大夫之親睞,由于古人崇玉的習俗,使得玉蓋爐更成為文房尚品,廣為陳藏。本品選材尚佳,體量較大,雕工精巧,實為清中期玉雕嘉作,收藏價值與藝術價值并重。
“十五至十六世紀?銅堪欽確貝桑波尊者像”,體量小巧,質樸古拙,尊者頭戴圓頂班智達帽,延片垂于雙肩,垂臉頷首,面容肅穆而慈悲,眉、眼、唇之細部嵌有銀、銅,頗為精細,眉間有白毫,全跏趺坐,尊者著袒右肩雙層袈裟,一衽覆搭于右肩之上,胸前現紳結,衣有帶狀各式細紗地花卉紋為飾,隙地飾卷葉蓮花紋與蘭札文藏梵體字紋,雙手各拈一蓮莖,施說法印舉于胸前,有青蓮繞臂而上立于身側,一蓮托出金剛杵、一蓮托出金剛鈴。金剛杵是金剛乘無堅不摧的象征,金剛鈴代表波若波羅密多的陰性,體現著其空性,金剛杵與金剛鈴在一起象征著智慧或空性與方法或方便的完美結合,鈴代表空,杵代表色。座下俯仰蓮花座,蓮瓣飽滿,上下有連珠紋,較為古拙,座前與座下緣有藏文有頭體銘文,座前銘文為MKHAN?CHEN?CHOS?DPAL?BZANG?PO(音譯堪欽?卻貝桑波),底部為后重封,內裝藏猶存。
堪欽?卻貝桑波(MKHAN?CHEN?CHOS?DPAL?BZANG?PO),相傳活動于13世紀,名字為堪欽?卻(MKHAN?CHEN?CHOS),貝桑波(DPAL?BZANG?PO)一般可譯為“吉祥賢”,是元代開始藏傳佛教高僧名字后面常用的后綴部分,在明代漢文文獻中常被譯作“巴藏卜”。
此尊造像題材較為罕見,頗有樸拙之感。十一世紀以前,藏傳佛教造像主要以模仿印度、尼泊爾等地藝術風格為主,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十四世紀以后,西藏本土造像的藝術風格逐漸形成,十五至十六世紀達到藝術高峰。此尊造像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體量雖小卻樸雅而精巧,座上有頭體藏文銘文更凸顯珍貴,確為一尊西藏風格的,十分罕見的銅佛造像,供養于宅邸,實結大善緣。
“清?黃易、陳曼生款端石螭龍紋九如硯”背銘文“佐良史,石之職;善屬文,分曲直,若以積墨敗水而其面,何異喪君子之德也。小松氏黃易拜題于石畫山房”、鈐印“小松”、銘文“骨露而寒,耳通有漏。長身君子,何礙其瘦耶。松云書。”、鈐印“陳印”、帶盒、陳鴻壽刻硯蓋、蓋銘文“吉金樂石。砧娘搗練之為用乎,護人支床之所遺乎,取而改之,何異收爨下牛焦之桐乎。曼生陳鴻壽”、鈐印“阿曼”。
“清?竹刻詩文筆兩支”,銘文“顧文康公多少箴。少飲酒多食粥,多茹菜少食肉。少開口多閉目,多梳頭少洗浴。”、“少群居多獨宿,多收書少積谷。少取名多忍辱,多行善少千祿。乾隆戊午(1738年)三月老桐刻”、帶日本包裝。
“清早期?銅壓經爐”平唇寬沿,束頸,扁鼓腹,下承三乳足,兩側飾對稱環耳,耳上有翹角,為標準的壓經爐造型。爐身的口唇、雙耳線條挺拔、棱角分明,腹身與三足圓潤流暢,形成鮮明的對比。爐身素面無紋,寶光內斂。冒襄《宣爐歌注》中贊曰“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此器棗紅色皮殼,柔膩瑩潤,婉約可觀。銅材上佳,細密沉重,蘊神于內,撫之柔膩,叩之音妙,持之墜手。外底部正中鑄減地陽文“宣德年制”四字一行篆書款,字體規整勁挺,瘦長俊秀。下承銅座呈花卉狀,下承三足,與爐相配,頗顯精巧。壓經爐又稱“押經爐”,宣德皇帝用以賞賜佛教寺院,后來寺院多有仿制,成為專門的禮佛之物。
“清早期?竹雕踏雪尋梅圖筆筒”口、底鑲木為飾,底部隱起三淺足,包漿醇厚。外壁浮雕踏雪尋梅圖,蒼松雪壓低垂,高士頭戴風帽,雙手掩于廣袖之中,聳肩縮頸,騎驢緩緩前進,身后緊隨一童子,肩掮梅枝瑟縮而行。不遠之處山洞中露桌幾一角,似有人溫酒而待。旁壁刻行書“丁巳秋月”,鈐“元夫”篆書印。其雕刻技法沿襲自清初吳之[開創的去地淺浮雕法,通過竹肌的不同色澤與紋理,表現出圖案的豐富層次,刀法干凈利落,線條流暢,并不刻意雕出大雪紛飛之景,而借松枝低垂、人物寸步難行之態,狀寫天寒地凍、風雪漫天之景,構圖、意境均佳。品相保存完好,頗為難得。
“華慧英制?緙絲山水人物圖插屏”,采用雙面明緙絲的技法,織造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人物畫卷。畫面重心位于左側,石岸延伸,其上亭臺樓閣,背靠洞石嶙峋,蒼松怪柏橫亙而出,亭臺之中一人倚幾而坐,一人憑欄遠眺,遠處海天一色,幾處波紋,或為漣漪,或為浮云,意境高遠,頗得宋文人畫之精髓。在緙織過程中采用平戧、長短戧、摜緙、子母經、勾邊線等多種技法,制作難度大,凸顯雙面明緙絲的裝飾特征,為緙絲大師華慧英所作,藝術價值頗高,值得收藏。
下一篇:天價唐卡會否帶起唐卡收藏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