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坐地鐵,迎面一群年輕人脫下褲子,你會作何感想?恐怕是驚嚇大于驚喜。最近真有這么一則新聞:在杭州地鐵上,一群年輕人搞了一個“地鐵無褲日”,結果地鐵上的乘客被驚得一臉懵,很多乘客將其評...
????

如果你正在坐地鐵,迎面一群年輕人脫下褲子,你會作何感想?恐怕是驚嚇大于驚喜。最近真有這么一則新聞:在杭州地鐵上,一群年輕人搞了一個“地鐵無褲日”,結果地鐵上的乘客被驚得一臉懵,很多乘客將其評價為“不文明”。
????“地鐵無褲日”原來師出有名。它起于2002年,發于美國民間,意在為生活增加樂趣,這幾年有流行之勢。1月份正是歐美搞“地鐵無褲日”的時節,這些年輕人想必是原版引進。但正所謂“適合外國人的,不一定適合中國人”,這道理一次次被證實:廣州地鐵上也曾搞過“無褲日”,結果脫褲子的全都是外國人;從大多數人的反應來看,脫褲子并沒有增加什么樂趣,倒增添了不少尷尬和疑惑。這是極為生動的水土不服。
????類似例子并不鮮見。如果將洋節直接搬進來,公眾還能部分接受的話,那么行為藝術直接嫁接到國內,遭到的幾乎都是清一色反對。為什么?因為行為藝術本身就不循規蹈矩,通常多與暴力、血腥、裸體有關,而且它門檻極低、標準模糊,導致大多數人的印象和觀感是“駭人聽聞”“嘩眾取寵”。比如,有大學生把自己關進籠子,標明50元出售;還有女生用鏈子拴著男子,讓他們跪地前行。他們到底要表達什么?大多數觀眾都看不懂,原因在于這種表現只有行為、沒有藝術,滿足的無非是獵奇心和自我炒作。
????不如先從行為藝術的概念講起。它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其中必須包含以下四項基本元素: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以及與觀眾的交流。其中最后一項尤為重要,因為藝術要傳遞價值,就需要有溝通和交流。而我們身邊大部分的行為藝術,例如“地鐵無褲日”,觀眾壓根不知怎么回事,沒有傳單說明,也沒有講解答疑。公眾怎么可能會知其所以?怎么可能會不反感?在一定程度上,行為藝術不能自說自話、自導自演,而要體察觀眾的承受力、理解力,以更“入情入理、入筋入骨”的方式來演繹。
????行為藝術如何傳遞藝術價值?關鍵詞有兩個:同理心、交流欲。首先是同理心,表達前要考慮群體和面向。適合外國人的不一定適合中國人,適合年輕人的未必適合中年人。比如英國劍橋大學有個“曬屁股大賽”,可能就只適用于部分校園。同樣,“無褲日”如果也注意到場合和受眾,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效果。第二個是交流欲,要理解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如果不進行解釋,人們可能連主題都搞不懂,更何況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行為藝術是無法單靠心領神會形成共鳴的。
????如果妥善處理好同理心和交流欲的問題,行為藝術完全可以變得健康和高雅。比如,有人表演《房奴》,把自己的頭和雙手用房屋平面圖形狀的鐐銬鎖住,在房交會上到各大開發商的展臺“抗議”,觀眾很容易就理解怎么回事;同樣在杭州,曾有藝術家渾身緊緊包裹著塑料袋,在某超市門口痛苦地掙扎,通過講解來呼吁公眾少用塑料袋,注意環保,觀眾也很容易受觸動。這樣的行為藝術,不僅準確把握住社會議題,而且確實傳遞出藝術價值,比那些移花接木、照貓畫虎的原版行為藝術更有生命力。
????一言以蔽之,行為藝術的目的是“藝術”,手段是“行為”。過度關注“行為”,而沒有“藝術”,再花哨的手段也無濟于事。
????作者:扶青 來源:南方日報
下一篇:Walid Raad:美學滲透與藝術史的未來